探索新知,为大国重器嵌入玲珑“玻璃心”--记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通量辐射防护材料与技术学科负责人王鹏飞研究员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关弋 蔡巧玉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科学中国人》2023年第4期54-56,共3页Scientific Chinese

摘  要:公元前,古埃及和正处战国时期的中国便开始制造玻璃。最初,这种从天然晶体中衍生出的新材料并没有被赋予过多的使命,直到13世纪人们也不过是将其制作成眼镜或镜子,“点缀”在日常生活里。但伟大的哲学家恩格斯却在“自然辩证法”中对这项发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为“当时最卓越的发明之一”。事实证明,这一评价实至名归。玻璃材料的革新在光学技术的迭代与迅猛发展之下,实绩尤为突出--从16世纪开始玻璃就已成为制造光学零件的主要材料,二者相辅相成,为工业、国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 键 词:中国科学院 光学零件 国防事业 王鹏飞 玻璃材料 光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 战国时期 

分 类 号:G63[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