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活”还是“觉醒”——《祝福》与《生死场》两个不同视域中女性形象的契合与异变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超洋 

机构地区:[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出  处:《文教资料》2023年第4期10-14,共5页

摘  要:从“五四”以后到20世纪30年代,《祝福》与《生死场》这两个代表性的文本分别从不同的视域塑造了“被压迫与被奴役者的形象”以及“觉醒者的形象”,其中涉及“女性觉醒”的不同状态体现了历时性的“契合”。然而通过比较两个文本在叙述主体的转换、叙述语境的营造、悲剧结构的组织以及女性形象的展现上的显著差异,则可以发现作家代际间叙述话语中存在的“异变”。

关 键 词:同构性 “二元对立”与“三角结构” 女性解放 叙述话语 乡村伦理 

分 类 号:I207.42[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