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建华 陆静 Wang Jianhua;Lu Jing
机构地区:[1]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出 处:《艺术科技》2023年第10期1-4,共4页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基 金:2018年度陕西科技大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梅洛-庞蒂艺术哲学中的‘非客体’问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XZX019。
摘 要:历史事件和戏剧表现都以叙事见长,因此历史无疑成为戏剧这一艺术的选择对象,但史料的戏剧改编并非对历史的简单复刻,从戏剧角度来看,实际上触及了戏剧改编的创作理论和逻辑规律。尤其是流量时代,为顺应现实文化语境的变迁,大量历史题材戏剧作品的戏剧改编为了凸显剧情的戏剧性、冲突性和舞台审美性,从而过度虚构历史原貌,导致戏剧性远超真实性,历史人物服务于情节设置。若长期如此,这种夸张化的虚构手法,不但会使该类戏剧丧失历史教化优势,还会使这种改编手段成为历史题材剧的常态。审视这些戏剧改编的作品不难发现,许多戏剧作品在历史原貌、思想传递以及戏剧探索方面都有极大的创作空间,而且改编不是捷径,而是要取巧,猎取一切可供发挥的舞台形式符号和戏剧技巧,把握价值立意和艺术想象的两大要素,促使戏剧中非线性的、开放式的大量叙事空白与观众视点相碰撞,勾起他们对历史的好奇。文章旨在从出色的历史题材戏剧作品入手,不局限于单纯的形式转变,而是通过从历史到戏剧剧本的话语转译、历史真实和戏剧真实的博弈、戏剧创作和当下理念的对接这三个方面对戏剧和史料进行比较,剖析戏剧改编的虚构限度和人文价值,探讨戏剧改编历史的策略。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5.17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