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彭双贞
机构地区:[1]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2]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12
出 处:《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4期51-58,共8页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基 金: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当代哲学发展趋向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自觉”(项目编号:17JJD7200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支持阶段成果。
摘 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其分工理论的“诞生地”。特殊利益、共同利益与虚幻共同利益的矛盾是“虚幻共同体”的本质特征,而分工的发展是造成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分离和虚幻共同利益的根源。通过辩证考察个体与共同体关系、批判性呈现共同体虚幻形式、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展开了对分工的前提性反思,确认了分工的文明与异化的双重面向,并提出“消灭分工”的现实道路。只有消解受资本逻辑主导的分工的异己性质,充分发挥分工的历史进步作用,使之成为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普遍交往的桥梁,重建共同利益,才能破除共同体的虚幻形式,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在命运互联的现代世界,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在于提示出生成人类真实的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抓手”在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的更为自主、更加公平、更高水平的国际分工体系。
分 类 号:G641[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