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尹林 Yin Lin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学评论》2023年第3期61-69,共9页Literary Review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期刊发展史”(18ZDA2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叙事人称,相比于“十七年”文学中的叙事人称,发生了重要的嬗变。其中,第三人称由于具有更方便表现人物、易于对人物作语气神情面容等描写的诸多优势,依旧占据主流,这种人称的无名化及限定性视角值得注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作品人物描写的精简化需求。第一人称明显增多,且渐趋常态化,与五四时期的启蒙精神相呼应,成为80年代叙事人称嬗变的主要特点。第二人称由于容易让读者产生身份错觉,故很难作为主要叙事人称,却依旧有作家在进行尝试,为文学形式的先锋性探索作出了一定贡献。这几种叙事模式不但各自都有所发展,且经常在同一小说中交错使用,在文本形式上给作品提供了极大的自由,亦要求读者在进入文本时要有一定的审美准备,从美学上提高了读者的参与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9.25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