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100029 [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
出 处:《环球中医药》2023年第5期987-989,共3页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2004167)。
摘 要: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较长、迁延难愈,虽为实邪因素诱发,却有正气不足的基础,临床上亦可见到许多患者或呈现一派虚象,或实证不甚明显,常有纳差腹胀、饥而不欲食、口舌干燥、倦怠乏力等脾阴不足的表现。“脾阴”为脾本脏之阴精,与“胃阴”相比症状有相似之处但层次更深,涉及精血分而不只是气津的耗伤。在当前的诊疗指南中对于阴精的亏虚仅从肝肾考虑,对于脾虚一证又未离气虚阳虚,病机认识与辨治尚有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基于藏象学说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对主要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归纳之后,认为“脾阴虚”证在慢性乙肝病情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能否抓住这一病机进行恰当治疗直接影响疾病转归。治疗不应只是疏肝理气活血、清热利湿解毒,同时应当重视脾脏的阴精、恢复中焦气机升降,可以养脾阴、助脾运、缓祛邪为治法,选用慎柔养真汤、资生丸等方剂进行加减,以期补充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辨治。
关 键 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脾阴学说 脾阴虚证 理论探讨
分 类 号:R249[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3.2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