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诸史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人生与伴侣(国学)》2022年第9期18-19,共2页
摘 要:1985年,在安徽蚌埠淮上区双墩村,考古发现了一座距今7300多年的上古遗址,该遗址出土了众多的陶器、石器、蚌器、骨器等文物,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一批刻符,数量高达630个之多,史学界称之为“双墩刻符”。按照西方学者对文明标准的定义,文字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然而,一直以来西方学者不承认包括双墩刻符在内的上古刻符属于文字,认为中国文字始于商代盘庚迁殷之后的甲骨文,中华文明史只有3300余年。那么,双墩刻符是不是一种文字,在中国文字演化过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关 键 词:盘庚迁殷 甲骨文 刻符 中华文明史 遗址 安徽蚌埠 蚌器 双墩
分 类 号:K87[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6.13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