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国家治理意义与儒法合流的公共经济内涵(上)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宋丙涛[1] 张熠星 

机构地区:[1]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2]河南大学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

出  处:《财政监督》2023年第9期30-34,共5页

摘  要: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在于顺应历史的需要,围绕国防公共产品的提供,建立“以力为本”“力胜天下”的力政政治秩序。然而,秦帝国虽然完成了武力建国,却混淆了建国与治国的差异,忽视治国型公共产品提供模式的构建,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尽管差异明显,但儒法思想其实都在探讨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与供求关系。法家的执行机制在国防型公共产品提供中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而儒家建立的道德秩序却有利于人际、群际关系的建立与稳定。儒法两家经过思想碰撞和政治实践,在两汉之后逐渐形成儒法相融、外儒内法的政治思想体系,成为传统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公共经济理论基础。

关 键 词:商鞅变法 国家治理 公共产品 儒法融合 

分 类 号:D691[政治法律—政治学] B222[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B226[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K231[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