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郑伟[1] ZHENG Wei(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or Core Socialist Values,School of Philosophy,BNU,Beijing 100875,China)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哲学学院,北京100875
出 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41-48,共8页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19JJD710001)。
摘 要:阿多诺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相遇于“个体主体性的逻辑建构”,其焦点在于“个体主体性”的未来预期。基于“个体主体性”的差异性诉求,阿多诺哲学的“经验”视角和“绝对否定”的逻辑工具实际上将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视为一种抽象统治,并剥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超越性维度,从根本上否定了“个体主体性”社会建构的可能性。最终结果是,阿多诺哲学无法超越“市民社会”,它虽然批判了现代社会的一切“同一性”形式,却避开了这些形式中所内涵的资本主义价值理念。rule,and strip the transcendental dimens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which fundamentally deny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 subjectivity.The final result is that Adorno's philosophy cannot surpasses“civil society”.Although it criticizes all forms of“identity”in modern society,Adorno's philosophy avoids the capitalist values embodied in these forms.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22.24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