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凡 ZHAO Fan
机构地区:[1]昆明学院人文学院
出 处:《汉语言文学研究》2023年第2期30-39,共10页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晚清民初文学变革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2XJC751007);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重构胡适文学革命的思想资源”(项目批准号:2022J0667)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晚清以降的一系列语文变革运动,大体不出“言文一致”以汉字表音的原理。过往多认为这一原理源自表音文字的论说体系,但实际上,清代考证学革命中“声音”的兴起与关于“语言”的自觉意识,同样是一条不可忽视的自生脉络。透过回溯性地梳理清代考证学中的语言文字关系,尤其是戴震确认的“语言与韵书互异”之原则,实已渐出考证学的范围,成为日后“言文一致”运动中不可忽略的“内在理路”,启发了如章太炎等人有关汉语言文字的新观念。本文认为“言文一致”作为一种来自外部的语言文字机制,尽管催生出了近代语文变革运动中不同的“总问题”,但实际上却仅成为激励“文体递变”的一种机制。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