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东北文学场域中的共同体意识——以汉语小说与朝鲜语小说为例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n the Field of Northeast Literature during the Anti Japanese War:Taking Chinese&Korean Novels as Example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孟石峰 MENG Shifeng

机构地区:[1]青岛滨海学院

出  处:《汉语言文学研究》2023年第2期105-110,共6页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基  金: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抗战时期中韩文学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批准号:21CPYJ47)的研究成果。

摘  要:抗战时期的东北文学场域是由不同语种构成的复合文学场域,存在汉语、日语、朝鲜语、蒙古语、俄语等语种的文学,且各语种文学在权力场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其中,源于本土的汉语文学与源于移民的朝鲜语文学的创作主体与受众在权力场中处于被统治地位,在东北文学场域中也属于边缘化的地位。由于创作主体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和语言的差异,两者之间的交流甚少。但两者在小说中不约而同地建构出不同的共同体意识,为殖民地文学的多维度评价提供了可能性。

关 键 词:抗战时期 东北文学 殖民地文学 共同体意识 

分 类 号:K265[历史地理—历史学] I207.42[历史地理—中国史]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