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汪黎黎[1]
机构地区:[1]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出 处:《世界电影》2023年第3期40-50,共11页World Cinema
基 金:2023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JJG22-A00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媒艺术类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资助。
摘 要:近年来一批在国际影坛受到关注的德国电影多是涉及德国特有历史题材的作品,主要在对二战和纳粹历史的反思、对冷战和分裂时期的回望、对移民身份的寻根三个维度上着力。本文主要基于德国文化记忆理论的视阈,以“记忆”为切入口考察近年来德国电影言说“过去”的方式和策略。将女性凸显为“记忆”的主体、抒发怀旧情绪以促成情感催化下的和解与反思、用“元记忆”的寓言隐喻历史与当下,是近年来德国电影重构民族文化记忆的普遍策略。战争的原罪和分裂的创伤仍强有力地笼罩在电影所书写的文化记忆中,但近年来德国电影的“记忆”运作更趋柔性化、情感化、含蓄化,在欧洲争端愈演愈烈、德国国内政局动荡、文化日趋多元的当下,起到了某种“调节剂”的作用,但德国电影始终没有放弃直面与反思历史的姿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