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冯展
出 处:《当代医药论丛》2023年第14期60-63,共4页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经尿道膀胱内电灼止血与透明质酸钠膀胱内灌注在放射性膀胱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膀胱、尿路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以相关纳入与排除标准为依据,从大冶市人民医院收住院的放射性膀胱炎出血患者中筛选研究对象,筛选时间范围为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筛选病例数量为90例。将这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的治疗方法为经尿道膀胱内电灼止血,研究组采取的治疗方法为透明质酸钠膀胱内灌注。评估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膀胱症状、尿路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与再出血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日间排尿次数、晚间排尿次数、尿急次数与急迫性尿失禁次数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日间排尿次数、晚间排尿次数、尿急次数与急迫性尿失禁次数评分相比,治疗后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日间排尿次数、晚间排尿次数、尿急次数与急迫性尿失禁次数评分相比,研究组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FUS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FUSS评分相比,治疗后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FUSS评分相比,研究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再出血发生率相比,研究组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进行经尿道膀胱内电灼止血,对放射性膀胱炎出血患者进行透明质酸钠膀胱内灌注治疗可获得更为显著的疗效,患者的膀胱症状与尿路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且不良反应更少,安全系数较高,治疗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也更低。
关 键 词:经尿道膀胱内电灼止血 透明质酸钠膀胱内灌注 放射性膀胱炎出血 膀胱症状 尿路症状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