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殷曼楟 Yin Manting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 处:《哲学动态》2023年第6期98-107,共10页Philosophical Trend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美学与艺术学关键词研究”(编号17ZDA017)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再现”概念作为一个基本美学范畴,一直随着西方美学与艺术观念发展而变化。该概念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其涵义同时包括对现实世界“外观”和内部规律的复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模仿”概念混用。“再现”概念在出现之初已经暗含了两种彼此矛盾的发展路径,而其问题意识与考察框架直至20世纪下半叶才出现了重要转变:以“图像再现”为主要形态,“相似性”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代图像再现研究以“相似性”论争为线索,以视知觉关切为中心,发展出符号论与知觉论两大路径。在这两大路径下又形成了相似论、错觉论、符号论、“看进”论、信息论、扮假做真论这六种代表性观点。这些理论揭示出图像再现研究现今发展的趋势,即关注图像观看经验中的视知觉性质及知觉技能,以及将画看作画的意识。这从整体上形塑了图像再现较之于传统再现范畴的不同理论格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