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雯
机构地区:[1]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人文杂志》2023年第7期79-87,共9页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摘 要:从康德的精神自律到黑格尔的国家理性再到卢梭的公意,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道德主张呈现出与伦理理性主义之间的紧密关系,也表达出对前者的反思。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则围绕“人的解放”这一政治议题,吸收费尔巴哈的思想资源,形成了深具人本主义色彩的道德论述。最终,在《巴黎手稿》中,伴随着从“政治异化”到“劳动异化”的范式转向,马克思在市民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对道德实现了新的锚定,并由此确立了一种以人本主义异化史观为基本架构的道德理论。总的来看,青年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虽然经历了不同转向,但保持着内在一贯的理念,那就是追求自由的实现、个体尊严的保障以及作为共同体的人的解放;而此后对于道德的各类阐发,也大体上延续了这一时期所开创的思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青年马克思确立了其道德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 类 号:A8[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