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琴和箫》到《芦花荡》——探究孙犁延安时期创作风格的形成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段枚妤 

机构地区:[1]西安外国语大学

出  处:《文学艺术周刊》2023年第13期4-6,共3页

摘  要: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的文学创作诠释了淡雅、多姿的诗意之美,明确了孙犁对一个时代巨变的激情参与和诗意领会,从短篇小说《琴和箫》的感伤气质到《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芦花荡》《荷花淀》的战争诗意风格的成熟,从一次次的改写过程中,文本的基调由哀伤渐变为清新。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阶级立场的特定语境促使孙犁形成这种写作风格,以此为切口,可以窥探到孙犁抗日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及其所留下的独特印迹,从而对延安时期的部分“改造”问题有更客观的视角和体会。从近年学界的观点来看,杨联芬、郭国昌等认为孙犁是延安时期的“疏离者”“边缘人”“多余人”,学者们认为这主要是缘于其“公家人”身份与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导致孙犁与延安文艺主流绝缘;而熊权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举出孙犁论稿中的一些发言来剖析孙犁的心理倾向.

关 键 词:《芦花荡》 时代巨变 《荷花淀》 抗日小说 延安文艺 孙犁 延安时期 文学创作 

分 类 号:I207.42[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