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武汉430061 [2]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湖北武汉430061
出 处:《湖北中医杂志》2023年第8期53-56,共4页Hube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 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工程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18]284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项目(项目编号:GZY-KJS-2020-078);湖北省第二届医学领军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暨湖北名医工作室项目(项目编号:鄂卫通[2019]47号);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22CFD024);湖北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建设重点类专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005031912)。
摘 要:《说文解字》载:“灸,灼也,从火。”灸法是以燃烧的艾绒刺激腧穴来防治疾病的疗法,属温热疗法,多用于治疗寒证和虚证,这使得部分医家认为灸法仅有补益的作用,没有疏泻之功。“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虚则补,实则泻,其实灸法与针刺一样,都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补虚亦能泻实[1],因此厘清灸法补泻,对于提高灸疗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分 类 号:R24[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1.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