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出 处:《中国美术》2023年第4期102-103,共2页Art in China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一般项目“6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地区佛像民俗化研究”,项目批准号:20BZJ014;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朝佛教造像中的儒、佛文化互动研究”,批准号:2018QNYS6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SWU1709114
摘 要:自太和十八年(494)北魏迁都洛阳后,北方社会在各方面都受到了南朝的影响。就佛教而言,主要表现为以建康(今南京)、会稽为中心,依附玄学发展而来的义理之学取代了稍早前北方流行的禅修传统。然而,从北魏洛阳时期的佛教造像来看,南朝义理新风的影响虽大,但这种影响在北方各阶层中的接受情况依然存在差异。在谈及南朝义理新风对北方佛教造像影响时,以往学者多提到按照玄学名士形象塑造的秀骨清像样式的佛教造像。其典型特征为,造像穿着玄学名士带悬裳座下摆的褒衣大袖服饰,体态轻盈瘦削,衣褶动态感十足。事实上,除秀骨清像样式外,北魏洛阳时期还有很多维摩诘题材的佛教造像,这种造像也与义理新风的传入有关,不过学界对此关注较少。
关 键 词:迁都洛阳 佛教造像 褒衣 动态感 义理之学 维摩诘 秀骨清像 形象塑造
分 类 号:J315[艺术—美术] K879.3[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