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丁立群[1] 张金鸽 Ding Liqun;Zhang Jinge
出 处:《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7期1-10,共10页Social Science Front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5MZD014)。
摘 要:本文论述了实践哲学的历史嬗变过程,分析了亚里士多德“伦理—政治”实践哲学中被政治遮蔽的文化线索以及培根“科学—技术”实践哲学对其的纠偏和补充作用。在这种互补中文化的意义逐渐丰富。这两种传统在马克思“劳动—社会”实践哲学内实现了综合。但是,马克思由于革命的需要而关注了社会实践中的组织制度方面,而没有过多地关注其文化方面。雷蒙·威廉斯在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文化实践理论,成为传统实践哲学的现代形式,丰富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社会实践理论,发扬了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内涵。威廉斯的文化实践理论以实践哲学的伦理、政治范畴为出发点,突出了文化的政治实践和生产实践,形成了总体性的文化和文化实践观。它阐释了文化实践的可能性、主要任务和内容以及文化实践的理想问题。它将马克思的“社会改造”转换为“文化改造”,将“社会革命”转换为“文化革命”。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凸显和实践哲学的现代形式,威廉斯的文化实践理论丰富了马克思社会实践理论的文化内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理论的构建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分 类 号:B0-0[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