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烟台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出 处:《文化学刊》2023年第6期82-86,共5页Culture Journal
摘 要:20世纪末期,理论不再同昔日那般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它变得暗淡无光,在历史的舞台上缓缓退却。与之相随的是,“理论死亡”的呼声愈加强烈,“理论终结”论风靡整个学界。人们开始抗拒、抵制理论,各种对理论的声讨、批判层出不穷。同时,一个名为后理论的旗帜在文艺界高高飘扬,将人们带入了充满张力的后理论时代。后理论是理论发展到特定的历史阶段所体现出的特征之一,它并不意味着理论的彻底消亡。后理论可以视作是理论之后的理论,也可以看作一种事业,即理论之后人们对理论的重新校正和深入拓展。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论的发展与构建须高度重视外部世界的学科前沿问题,尤其是对当下的后理论时代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倘若明晰后理论,首先就要厘清理论。理论与后理论相对立,是基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思想和解释体系,是语言转向孕育而生的产物。因此,本文从索绪尔语言学视角切入,回顾理论的黄金时期,反思理论造成的窘境,进而提出对中国文论发展路径的展望——后理论时代下中国文论应当大力弘扬后人文主义,着重强调文学性的回归。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8.1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