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廖玉婷 Liao Yuting
出 处:《艺术科技》2023年第19期117-119,122,共4页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摘 要:2017年4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发布,其中收录了《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四篇.《越公其事》篇的文字比较工整,但存在很多异写.当前,已有诸多学者对战国文字异写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越公其事》中的文字异写原因基本符合前辈学者的分析.从文本来看,书写避复和文字异源是造成《越公其事》简文异写较多的两个具体原因.在书写避复方面,参考刘志基在《中国文字发展史·商周文字卷》中总结的楚简文献书写避复的判断标准,以简文中同简或邻简的书写差异现象为研究材料,结合简文的具体情况,对《越公其事》中的书写避复进行考察,总结出增减构件、改换构件、增减笔画、笔势变化四种避复方式,其中采用增减笔画来避复的用例最多.在文字异源方面,《越公其事》简文接近楚文字风格,但部分文字的结构和用法又呈现出晋系文字的色彩,这些晋系文字特点加剧了简文的异写现象.基于此,文章对清华简《越公其事》异写成因进行分析,针对其中的晋系文字特点,主要从传抄底本的角度考虑原因.从简文内容来看,《越公其事》的原始底本应当来自越国,传抄底本用三晋文字书写,尚未完全"驯化",抄写者在抄写过程中将三晋文字转写为楚系文字,但留下了一些三晋文字的结构特点和用字习惯.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