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周丹妮 孙国杰 杜艳军 甘水咏 齐凤军 李慧丽 张晓林 齐映峡
机构地区:[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2]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澳门999078
出 处:《时珍国医国药》2023年第6期1439-1440,共2页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基 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22】5号);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计划项目(202102);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传承创新计划项目(202006);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综合基地建设研究项目(2020A01);针灸治未病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第二建设周期立项资助项目(HBPCIC-2020-09);湖北省卫健委重点项目(ZY2019Z006);湖北中医药大学平台建设项目(5428-1011010607)。
摘 要:通过简帛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老官山《十二脉》、经穴髹漆人像、双包山漆人经脉文献的比较研究,探讨《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只记载十一脉的原因及不同版本古代出土文献对经脉记载的异同点,以及古人认知经脉的原始形态特征描述。早期经脉名称变迁过程中,在以五脏为中心,以天地之数为基础的文化背景下,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概念滞后产生,不同流派经脉循行记载不一致,尤其是手三阴经之“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从汉墓出土的《十二脉》、老官山漆人、双包山漆人经脉证明了手三阴经脉的存在,反证《足臂》《阴阳》上肢的太阴脉和少阴脉循行描述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循行一致,说明《足臂》《阴阳》经脉早于《十二脉》、老官山漆人、双包山漆人经脉出现,有些不完善和混淆很正常。医家们对于手厥阴经的认识形成与发展构建是整个过程中颇具争议与关键的一环。从简帛医书中的经脉入手,与《灵枢经》中的手厥阴经相对比,以期厘清早期经脉的演变过程与理论发展。
分 类 号:R223[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