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彦军 刘杨青 章培军[1] 王健[1] 王宇星 张年萍[1]
机构地区:[1]大同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山西大同037009 [2]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学系,山东济南250013
出 处:《吉林医学》2023年第10期2917-2923,共7页Jilin Medical Journal
基 金: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03021223338];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21L372];山西大同大学产学研项目[项目编号:2022019];山西大同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DC2021115和XDC2022109];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0790]。
摘 要:半个世纪前一项经典的实验证明了脊椎动物细胞的巨大自组织能力。即使在完全解离的条件下,细胞也可以重新聚集并重建器官的原始结构。近年来,这一神奇的特征被用于从组织或干细胞中重建部分器官甚至完整的器官。这种源自干细胞的3D培养物称为类器官。近来类器官技术的研究受到了科学界极大的青睐和期待。在哺乳动物中研究组织和器官生物学非常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在人类中,由于样本的可及性和伦理问题,进展可能会受到阻碍。因此,类器官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药物的筛选、基础研究以及再生医学等领域的探索。在过去十年中,类器官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通过使用类器官技术培养得到的组织,在微米到毫米尺度上捕获了真实器官具备的一些细胞、解剖及功能标志。目前研究人员开始从其他领域(例如生物工程、化学、物理)中汲取灵感,以产生更适合实际应用且更具生理相关性的类器官。毫无疑问,这项技术为未来科学的发现创造了一个充满可能的世界,但目前这一技术仍存在一些弊端,类器官能否真正应对挑战仍是一个谜。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