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崔静 王雨村[1] 胡拓阳 丁燕[1] CUI Jing;WANG Yucun;HU Tuoyang;DING Yan
出 处:《甘肃医药》2023年第10期879-882,共4页Gansu Medical Journal
基 金:甘肃省卫生健康行业科研计划项目(编号:GSWSKY2021-027);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20-ZD-51)。
摘 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围手术期凝血状态的变化及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妇科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第一天凝血及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分为药物干预组(33例)及非药物干预组(27例),观察手术前后及抗凝治疗一周后两组患者的血栓分子标志物及凝血指标水平及对比。结果:术后药物干预组TAT、PIC、TM及t-PAIC各项指标均高于非药物干预组(P<0.05);术后两组血栓4项指标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药物干预组D-D、Pt、APTT均高于非药物干预组,FIB低于非药物干预组(P<0.05);术后两组D-D、PT、APTT均高于术前,FIB低于同组术前(P<0.05);治疗1周后,药物干预组TAT、PIC、TM及t-PAIC四项指标均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药物干预组治疗前后TAT、PIC、TM及t-PAI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药物干预组PIC、TM及t-PAIC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药物干预组FIB水平较同组治疗前有所上升(P<0.05);药物干预组D-D、PT及APTT较同组治疗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药物干预组治疗前后D-D、PT、FIB及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分子标志物可有效反映子宫内膜癌围手术期患者的凝血状态,定期监测血栓分子标志物可早期发现血栓前状态,及时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可有效改善血栓分子标志物,降低术后血栓的风险。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