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高思春 Gao Sichun
出 处:《艺术科技》2023年第22期59-61,70,共4页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摘 要:目的:文章研究曹禺早期戏剧中存在的原始崇拜现象,揭示原始崇拜意识在曹禺创作冲动及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具体体现。方法:采用文献梳理法,通过文本细读,结合曹禺在创作《雷雨》《日出》《原野》时的心理及塑造繁漪、仇虎等人物形象的戏剧手法,人物与作品主旨的关系,整合相关研究资料及作者的个人论述,对作品进行研究。结果:曹禺在《北京人》中盛赞“北京人”高大威猛,充满生命力,借此表达了对原始强悍力量的向往与礼赞,体现了一种原始崇拜意识。追溯曹禺早期的三部作品可以发现,曹禺在《雷雨》中突出的“蛮性遗留”,在《日出》中强调的“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在《原野》中塑造的“原始、神秘”的戏剧情境,都是其原始崇拜意识的显露。在几部作品的“理想人物”,如繁漪、打夯者、仇虎身上也体现了原始、野性等特点。对原始野性、原始生命力的描写与礼赞构成了曹禺原始崇拜意识的主体,并且已经具有“原型”意义,成为贯穿其早期作品的一条主线。结论:在积贫积弱的民初,站在文化的角度思考民族如何救亡、自新,向远古去寻找原始强悍力量,从而塑造体格强健、朝气蓬勃的民族“新人”,是贯穿曹禺早期戏剧创作的一条思想主线。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8.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