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诗歌的“声音”问题--以于坚和伊沙诗歌为中心的考察  

"Sound"Problem of Poetry in the 1990s-Analysis Which Taking Yu Jian and Yi Sha's Poetry as the Core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陈昶 Chen Chang

机构地区:[1]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92

出  处:《江汉论坛》2023年第11期98-105,共8页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80年以来诗歌中的中国形象研究”(21BZW139)。

摘  要:1990年代诗歌语言普遍呈现日常性、口语化的特征,作为诗歌语言重要方面的“声音”,反映了诗人在形象建构上的思考进路与诗学观念,由语言风格尤其是“声音”所体现的观念转向,引发了诗人对于中国形象表达方式的转捩,上述现象在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诗人如于坚和伊沙的作品中尤为突出。较之前一时期诗歌的启蒙与浪漫倾向,从声音语词到中国形象,90年代诗歌更加重视日常经验对于意义生成的直接性和效用性,将形象的建构内化于声音、语词的形成和运动中,在诗歌语言和中国形象之间,在诗人主体与诗歌客体之间,建立了更为直接的语义机制,经由声音语词的价值实现中国形象的丰富与完善。可以说,90年代的创作经验与审美标准,为新世纪诗歌树立了价值典范,逐渐成为当代诗人向世界文学贡献中国价值、弘扬中国精神的一条重要路径。

关 键 词:1990年代诗歌 新世纪诗歌 中国形象 诗歌语言 声音 语词 

分 类 号:I206.7[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