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化之腑论治慢性肾衰竭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倩 张宁[1] 李同侠[1] 黄雪莹 李翔宇 

机构地区:[1]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100102

出  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年第11期1931-1934,共4页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基  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与成果推广项目(Z171100001017110)。

摘  要: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功能减退,导致代谢产物潴留和尿毒症毒素蓄积,引发全身多系统病变。中医学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毒瘀为标。传化之腑包含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人体糟粕由此排出体外,泻而不藏,以通为顺。结合中医古籍,笔者认为五脏藏精,传化之腑受浊,故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湿浊毒瘀之实邪留于腑道,难以排出,此为“不通”;脏腑互为表里,腑道不通则扰乱五脏气血运行。基于此,本篇提出应从通调传化之腑、腑通脏自安论治慢性肾衰竭。

关 键 词:慢性肾衰竭 传化之腑 通腑泄浊 大黄 

分 类 号:R259[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