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白春晓 BAI Chunxiao
机构地区:[1]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41002
出 处:《史林》2023年第5期189-202,220,共15页Historical Review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2年度重大招标项目“古代希腊政治政度研究”(项目批准号:22VLS013)阶段性成果。
摘 要:在当今美国的政治界与知识界,有许多人认为修昔底德笔下的《伯里克利的国葬演说》与亚伯拉罕·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存在着某种类似性和关联性。然而,事实上它们的差异远大于相似。《伯里克利的国葬演说》真正影响的是爱德华·埃弗里特的《葛底斯堡演说》,而非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追溯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雅典民主在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形象变迁,有助于理解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与《伯里克利的国葬演说》产生关联性的时代背景。在林肯发表《葛底斯堡演说》后不久,乔治·威廉·柯蒂斯就将其与《伯里克利的国葬演说》进行类比。不过,这种类比性及关联性研究在美国并非一开始就获得充分的讨论与广泛的共识,而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关于“《伯里克利的国葬演说》影响了林肯《葛底斯堡演说》”的说法缺乏历史真实性,属于意识形态建构。The present paper,inquiring into the alleged similarity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ration and the Address,points out that the two speeches are actually hugel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It reveals that the allegement that the two speeches can be analogized and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is not historically grounded but ideologically reconstructed.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7.6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