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孔亮
机构地区:[1]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炎黄春秋》2023年第11期90-93,共4页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红色礼仪源流研究”(22&ZD24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国际歌》1871年诞生于法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文化符号标识及象征。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国际歌》译本,早期共有三种较为典型的译本传播,分别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热潮中知识分子传唱、瞿秋白创造性翻译“英特纳雄耐尔”,以及最为流行的萧三和陈乔年的译本,该译本最契合原诗格律。而后,《国际歌》在我国革命斗争中广泛传扬,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之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6.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