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歌》的诞生及在中国革命中的传扬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孔亮 

机构地区:[1]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炎黄春秋》2023年第11期90-93,共4页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红色礼仪源流研究”(22&ZD24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国际歌》1871年诞生于法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文化符号标识及象征。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国际歌》译本,早期共有三种较为典型的译本传播,分别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热潮中知识分子传唱、瞿秋白创造性翻译“英特纳雄耐尔”,以及最为流行的萧三和陈乔年的译本,该译本最契合原诗格律。而后,《国际歌》在我国革命斗争中广泛传扬,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之一。

关 键 词:创造性翻译 《国际歌》 英特纳雄耐尔 陈乔年 瞿秋白 革命斗争 译本传播 

分 类 号:H31[语言文字—英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