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牛梦倩 Niu Mengqian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出 处:《西部法学评论》2023年第5期117-132,共16页Western Law Review
摘 要:深受被害人学影响的“被害人权益观”,成为认罪认罚制度中被害人权益保护的重要理论。然而,这一理论存在诸多缺陷:在理论逻辑上,该理论不仅权利来源阙如,还混淆了法益与犯罪对象;在功能价值上,该理论不仅难以实现对认罪认罚案件的外部监督,还会加剧辩诉双方的力量失衡。本质上,这一理论的选择源始于我国儒家文化的“复仇”传统以及“以刑促赔”的现实选择。但结果是,基于历史与现实面相,“被害人权益观”极易激化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间的矛盾,无法实现社会恢复,还可能增加国家的维稳成本。“被害人权益观”应转向“被害人去当事人化”理论,并从认罪认罚程序的“契约”关系和“契约”本身的正义性上构建我国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6.16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