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范子烨[1] Fan Ziye
出 处:《学术交流》2023年第10期170-180,共11页Academic Exchange
摘 要:陶渊明与庐山佛教的关系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陶渊明批评和拒斥庐山佛教阶段,以《饮酒》二十首其二为主要标志;二是庐山僧侣批评陶渊明的阶段,以庐山诸沙弥《观化决疑诗》为主要标志。慧远是我国第一个把印度佛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报应观念结合起来加以阐发并使之中国化的高僧,而因果报应之说乃中土佛家的根本教义。陶渊明《饮酒》诗其二直接批判庐山佛教的果报论,《乞食》诗以戏谑口吻嘲笑“冥报”之说。陶诗浸染着时代思潮乃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陶渊明作为一位诗人,抒发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感悟,是其最根本的艺术追求。陶诗并不服务于任何论争,陶渊明也无意与任何人论争。庐山诸沙弥《观化决疑诗》套拟陶渊明创制的“《止酒》体”,批驳陶渊明《形影神》诗,其用意在于讽刺嘲弄陶公,陶公既不笃信《易传》积善之论,更不信奉佛教因果之说。上述陶诗中的思想旨趣,可能都是激发庐山诸沙弥以“《止酒》体”创作《观化决疑诗》的潜在因素。陶渊明与庐山佛教在思想信仰上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故陶渊明不入莲社。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