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韩猛 Han Meng
机构地区:[1]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23年第12期119-132,共14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摘 要:洪顶山摩崖刻经是山东北朝摩崖刻经中最早的系统性工程,学界对其整体设计意图的问题尚缺乏关注。重新审视形式问题本身,会发现其整体工程借用石壁、凸起岩体等空间层次,存在不断仿拟佛教物质文化中已有的佛龛、刻经窟、纪事碑等物质概念的策略,最终以视觉艺术手段完成了对塔形石窟建筑空间的幻觉式营造。不仅其中设计思路的变动、调整的情况得以清晰呈现,作为营造观念主体僧安与法洪的思想分途与整合也同样可以从中得到解析。其整体图像程序显示,从刻经文本内容到摩崖工程形式塑造,均统摄在般若学内涵的表达之中。其神圣空间属性的完成,取决于相应佛教思想之投射与同时期佛教物质文化之影响。它并非功能性的存在,而是一种非营造式的营造,是一种对物的虚拟呈现的视觉艺术,可以说它塑造的是一种全新的感知方式。
关 键 词:空间属性 整体工程 空间层次 视觉艺术 感知方式 空间塑造 佛教思想 般若学
分 类 号:K879.2[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18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