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学

作品数:173被引量:164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方立天刘剑锋张源旺黄崑威潘桂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江左玄学与般若学的牵合——张湛“至虚”与佛教“空性”
《世界宗教研究》2024年第12期59-68,共10页曾嘉 
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项目编号:GZC2023011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6批面上资助(项目编号:2024M760129)阶段性成果。
江左玄学乃魏晋玄学之殿军,此一时期正处于佛教般若学逐渐兴盛的阶段。在玄佛交流、佛教中国化的思想背景下,张湛《列子注》围绕着心性问题发展出了与前代有无本末之论不同的新形态。张湛玄学中无贵的心性修为,与佛教般若学在修行中的...
关键词:江左玄学 玄佛交融 张湛 至虚 佛教中国化 
论宋明理学形而上学的解构
《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9期25-27,共3页邓晓芒 
朱熹的理学是中国最后一个俨然成体系的道德形而上学,它吸收了道家形而上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也借鉴了佛家般若学的思辨方法,但最终将其融合于儒家“道统”的思想传承之中,形成集大成的思想体系。后世从陆王心学到明清异端,都是对这一形...
关键词:道德形而上学 陆王心学 思想传承 般若学 基本理论框架 宋明理学 道统 思辨方法 
于真幻之间体认“法界之相”——洪顶山摩崖的整体设计意图与空间塑造被引量:2
《文艺研究》2023年第12期119-132,共14页韩猛 
洪顶山摩崖刻经是山东北朝摩崖刻经中最早的系统性工程,学界对其整体设计意图的问题尚缺乏关注。重新审视形式问题本身,会发现其整体工程借用石壁、凸起岩体等空间层次,存在不断仿拟佛教物质文化中已有的佛龛、刻经窟、纪事碑等物质概...
关键词:空间属性 整体工程 空间层次 视觉艺术 感知方式 空间塑造 佛教思想 般若学 
僧肇辩证思维研究
《世界宗教文化》2023年第2期188-188,共1页
张彤磊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2月213千字本书尝试在中印思维方式融摄的视域下,立足佛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以僧肇“中道思维”“即体即用”思维为切入点,从辩证思维方法论层面探讨僧肇对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维...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 大乘空宗 僧肇 佛学思想 般若学 即体即用 中国古代哲学 辩证思维 
般若学“色空”观与刘勰的“物色”论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22年第6期97-102,共6页朱憬臻 
安徽省高校研究生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禅学直觉观与诗学意象批评研究”(YJS20210141);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AHSKZ2021D32)资助
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的“物色”论是中国古代诗学心物关系论的一个重要转折,其中不乏般若“色空”的思想痕迹。“色空”观对山水文学的兴起有着深刻影响,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传统诗学观念。“物色”一语的使用,本身便具玄佛色彩,由...
关键词:般若学 色空观 刘勰 《文心雕龙》 物色 
哀鸾折翮:鸠摩罗什法师晚年的人生困境
《普陀学刊》2022年第2期216-245,345-346,共32页存德 
姚秦弘始三年(401),罗什以“破戒”身份入关。十五年(413),罗什留下“恻怆遗言”而离世。在此十二年间罗什有“哀鸾折翮”之悲叹,更有以七十岁高龄返回天竺的雄心壮志。本文将围绕罗什的“破戒”身份与有部“僧团主义”独身原则的冲突,...
关键词:罗什 觉贤 姚兴 哀鸾折翮 破戒 僧团主义 般若学 边地意识 
论僧肇的思想及其对“六家七宗”般若学的批判
《世界宗教研究》2021年第6期55-63,共9页成建华 
僧肇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宗教家,佛教中国化的先驱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极为深远,地位举足轻重。本文从僧肇的思想渊源、"动静相即"的物不迁论、"空有不二"的不真空论,以及对"六家七宗"般若学的批判等四个方面进行哲学的探讨和...
关键词:僧肇 物不迁 不真空 魏晋玄学 六家七宗 
论支道林与方以智对《庄子》“逍遥义”的不同诠释被引量:1
《五台山研究》2021年第4期39-43,共5页吴卿 
支道林逍遥义用"至足"代替"自足",用"至人之心"阐发"适性逍遥",是以"即色义"解读庄子《逍遥游》的成果。方以智取消了"有""无"的对峙,将"即体即用"的思维方式贯彻其中,诠释了不执着于"有待"与"无待"的逍遥义。两者逍遥义的差异,体现了...
关键词:《药地炮庄》 逍遥义 般若学 即体即用 
论僧肇“有无之辨”对佛玄的融摄
《武陵学刊》2021年第6期27-31,共5页张彤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僧肇辩证思维研究”(18FZJ009)。
一方面,僧肇将魏晋玄学“有无之辨”的本体论思维纳入般若中观学“诸法实相”原理和“中道思维”原则下,以般若化的“有无相即”消解了魏晋玄学有无二分的逻辑问题。另一方面,僧肇沿着魏晋玄学“有无之辨”境界论意义指向,将魏晋玄学在...
关键词:僧肇 有无之辨 般若学 魏晋玄学 
中土般若学与玄学本体论的关系再论——立足于《般若经》翻译史与学僧般若思想之依本及其心态的考察
《法音》2021年第5期31-37,共7页田淑晶 
在佛学、玄学以及对传统哲学的整体研究观照中,般若学与玄学的关系是重要论域,般若学与玄学本体论的关系探讨又是其中的重要论题,亦是思想史研究应该澄清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尚未有清晰、一致的认识。流行的观点认为,般若学受到玄学本体...
关键词:般若学 思想史研究 汤用彤 魏晋玄学 翻译史 般若思想 玄学本体论 玄学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