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

作品数:323被引量:2061H指数:2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形而上学黑格尔哲学自由意志中西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武汉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德里达与中国文字学及中国哲学
《世界哲学》2025年第1期132-146,F0003,共16页邓晓芒 
德里达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其文字是“非哲学的”,正好可以用来批判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哲学霸权。他从中文中分析出来的主导因素是象形或“痕迹”,它超越语音特权而集中展示了语言的本质结构即不断地“替补”和“延异”,由此而保持...
关键词:语音特权 痕迹 替补 原始文字 本体论 
论人类创造力的起源被引量:1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1-8,230,共9页邓晓芒 
人类创造力的来源问题涉及人猿之别。动物只是简单地进化、适应环境,人则能够改造环境,甚至创造环境。这种创造力不能归结为偶然的灵感,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否定,最早就是为了携带劳动工具而毅然改爬行为直立行走,导致了手脚分工以及...
关键词:创造力 携带工具 有意识的自欺 身体语言 诗性结构 
从康德到第三形而上学
《探索与争鸣》2024年第11期41-51,209,共12页邓晓芒 
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美学可从两种形而上学之间的“桥梁”提升为第三种形而上学,即审美的形而上学,它才是前两种形而上学的根。这原本也是康德文本中可能隐含的意思,他对形而上学的理解只是西方传统的“物理学之后”和“存在论”,审...
关键词:《判断力批判》 自然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 物理学之后 伦理学之后 语言学之后 
论宋明理学形而上学的解构
《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9期25-27,共3页邓晓芒 
朱熹的理学是中国最后一个俨然成体系的道德形而上学,它吸收了道家形而上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也借鉴了佛家般若学的思辨方法,但最终将其融合于儒家“道统”的思想传承之中,形成集大成的思想体系。后世从陆王心学到明清异端,都是对这一形...
关键词:道德形而上学 陆王心学 思想传承 般若学 基本理论框架 宋明理学 道统 思辨方法 
论中西形而上学语言的自否定向“语言学之后”生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66-78,F0003,共14页邓晓芒 
中西形而上学的语言都表现出固有的自否定倾向,但又有不同的风格。西方形而上学是逻辑意义上的自否定,即逻辑系词“是”的存在论必然会遇到自身的语义悖论,显示出语言在其根本处所隐含的辩证本性。中国传统形而上学则是意会中的自否定,...
关键词:形而上学 自否定 语言学之后 物理学之后 伦理学之后 
论宋明理学形而上学的解构被引量:3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邓晓芒 
二程和朱熹的理学作为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是中国最后一个道德形而上学,但从它开始建立起就遭到了逐步解构的命运。先是在鹅湖之会上朱熹被陆九渊兄弟质疑,后来在王阳明那里又遭到彻底的颠覆,整个理学都被心学所取代。之所以如此...
关键词:形而上学 理学 心学 模型论 道器合一 实学 
辩证逻辑与“语言学之后”的建构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4年第3期26-28,共3页邓晓芒 
在中西形而上学都走向了自己的没落的当代,唯一有可能超越以往形而上学而重建新型形而上学的,就是与“物理学之后”和“伦理学之后”都不同的“语言学之后”。而这一设想的关键就在于对黑格尔所创立的辩证法或辩证逻辑进行一番重释和改...
关键词:辩证逻辑 形而上学 伦理学 辩证法 语言学 物理学 黑格尔 建构 
论唐代“三教合流”趋势的形成
《天津社会科学》2024年第2期30-42,共13页邓晓芒 
印度佛教引入中土后,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了一段不适应的时期,到唐代已经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形成互相融合的趋向。这种融合首先以佛学的中国化为契机,如天台宗“一念三千”就与儒家心性之学有某种暗合,唯识宗学理上虽仍与中...
关键词:“以老解佛” 心性论 双遣双非 无心论 道统说 《道体论》 
辩证逻辑与“语言学之后”的建构
《新华文摘》2024年第8期42-45,共4页邓晓芒 
在中西形而上学都走向了自己的没落的当代,唯一有可能超越以往形而上学而重建新型形而上学的,就是与“物理学之后”和“伦理学之后”都不同的“语言学之后”。而这一设想的关键就在于对黑格尔所创立的辩证法或辩证逻辑进行一番重释和改...
关键词:辩证逻辑 形而上学 伦理学 辩证法 语言学 物理学 黑格尔 建构 
魏晋佛学三大流派之判教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136-144,237,238,共11页邓晓芒 
在魏晋时玄佛合流的大潮中所形成的三大佛学派别“本无宗”、“心无宗”和“即色宗”,由开始的借老庄和玄学来“格义”到逐渐摆脱玄学影响而更多地吸收印度佛学因素,接力棒式地走过了一个“由玄入佛”的过程。其中,支遁的“即色宗”作...
关键词:魏晋佛学 由玄入佛 本无宗 心无宗 即色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