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2]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出 处:《文艺争鸣》2023年第10期124-131,共8页
基 金: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朦胧诗’论争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9BZW10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现有的“朦胧诗”论争研究多关注对青年诗创作持不同态度的批评家的声音,却鲜少留意作为创作主体的青年诗人的声音,或只是将青年诗人的声音作为论证批评家观点的依据。然而,如果意识到批评家在论争中针对的并不仅仅是一种诗歌观念、创作风格,更多的是被定位为“青年”的角色类别和权力符号,就会知道青年诗人声音的生成、传播以及被阐释,都是文学场域内权力争夺的形式和表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2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