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范丁梁 Fan Dingliang
出 处:《史学月刊》2023年第11期22-28,共7页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的历史学和历史学家”(19ZDA235)。
摘 要: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政治遗产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自我理解与形象塑造也大相径庭。在德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命运多舛。从威廉二世的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分裂的东西德到再统一的德国:政权的频繁更迭与全面对峙,虽然在某些阶段为马克思史学拓展了生存空间,但在更多时候带来的却是敌视与压制。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至今未能孕育出像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E.P.汤普森(E.P.Thompson)或者阿贝尔·索布尔(Albert Soboul)那样声名显赫的代言人。可是,若要就此断言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德国史学而言无足轻重的话,则低估了其作为思维工具和历史语言的形塑力。德国历史学家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各种接触,无论是将后者视为边缘者还是引领者、对话者还是竞争者,都或隐或显地影响着德国史学的面貌与进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90.20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