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理念的本土化与地方化——以甘、浙、穗三地国家级非遗项目七夕节为例  被引量:1

Indigen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cept:A Case Study of Qixi Festival in Gansu,Zhejiang,and Guangzhou as National-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储冬爱[1] 周俊逸 Chu Dong'ai;Zhou Junyi

机构地区:[1]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641 [2]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出  处:《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26-33,共8页Cultural Heritage

基  金:南方科技大学委托项目“广东乞巧文化的源流、地方化及传播路线研究”(项目编号:X2XC-N6200150);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重点委托项目“甘、浙、穗三地国家级非遗项目乞巧节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21-A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中国的非遗保护既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精神为规范指导,也以文化行政为主导,形成了自己的实践逻辑,七夕节即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调查发现,甘、浙、穗三地的七夕习俗差异巨大,非遗的保护、发展却呈同质化趋势。非遗唤醒了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意识,自在的传承转入自为的操演,但“国字号”效应,以及“我们”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博弈也使其陷入身份政治的困境;非遗让“地方”被重新发现,七夕作为一种符号重回大众视野,“乞巧文化节”“中国情人节”等节日的发明正是非遗的产物,表达不同主体、层面对七夕的不同想象与诉求,以官方为主导的非遗实践总是倾向于利益主导,带有强烈的非遗主义色彩,“再地方化”却可能使“地方”更为遥远,也加剧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的隔膜与疏离。非遗不啻为一种资源,但首先是文化,更是一种享有者的权利,只有真正回到传统,实现对“文化享有者的尊重”,非遗保护方能回到本原的意义,创新也才有可能。

关 键 词:非遗理念 七夕 非遗主义 身份政治 文化权利 

分 类 号:G122[文化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