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创伤中心,乌鲁木齐830054
出 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4年第1期123-126,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摘 要:标准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从第一次提出至今已经60多年时间,目前已被广为接受,随着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出现,俯卧位CPR逐渐被重视。1989年McNeil[1]首次提出,基于标准CPR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认为即使俯卧位发生心搏呼吸骤停也可以给予基本的CPR,其优势在于(1)不需要口对口人工呼吸,减少传染性疾病传染概率;(2)减少胃胀气发生的概率;(3)减少呕吐物误吸的风险;(4)更利于开放气道;(5)更简单易学习。当时针对该观点出现了很多质疑,其中Safar和Bircher[2]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认为,使用俯卧位CPR不仅不利于开放气道,反而更不易靠近面部观察患者情况,同时也不能保证肺部通气,但之后报道的一些临床案例及研究表明俯卧位CPR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对俯卧位通气患者发生心搏呼吸骤停时实施俯卧位CPR一场全新的挑战,作为临床医生应做好俯卧位CPR的准备[3],尤其作为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医生更应该引起关注。
关 键 词:口对口人工呼吸 俯卧位 心搏呼吸骤停 临床案例 开放气道 重症医学科 急诊科 心肺复苏
分 类 号:R541.78[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3.14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