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2]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出 处:《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4年第2期55-60,共6页Digital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基 金: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2022年度课题“基于‘双减’的化学大单元教学双优研究”(编号:DC2022-029);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群体课题“课前和课后学习评价设计与应用案例研究”(编号:HDQT202207-50)的研究成果。
摘 要:数字化实验是实现新技术与化学教学融合的重要手段,是中学化学教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1]。《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倡导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并给出了实施路径,即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受传统实验手段的制约,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让学生捕捉到反应现象的细微变化。“证明CO_(2)与NaOH溶液反应发生”是借助数字化手段建构实验可视化思路模型的良好知识载体,教学中教师基于教材上的原型实验建立模型后对实际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实验探究,可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认知。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使实验现象可视化。在数据采集及处理技术加持下,学生可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实验证据“可视化”有利于他们深刻理解化学反应,发展证据推理素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