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蔡宗齐 Cai Zongqi
机构地区:[1]岭南大学中文系
出 处:《文艺研究》2024年第1期17-31,共15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摘 要:明清时期论情之说丰富驳杂,无法用“言志”“缘情”二分法来归纳。参照华兹华斯和艾略特的情感论,依循创作五大阶段,可以重新辨识各类情说。明复古、公安、竟陵三派集中讨论情景互动和成文过程,带有明显的唯美倾向。反之,反复古派徐渭、李贽等人对此不屑一顾,而把注意力移至情感来源和抒情动势,认为“涉境触事”、直吐胸中块垒就是至文。清黄宗羲、沈德潜、张惠言、周济等人沿着明末郝敬“二重性情说”与“兴情说”的思路,既承继复古派对于情景结合的重视,又将道德内涵融入所谓“性灵”之中,追求诗教与审美的结合。晚清改良派和革命派则转向关注作品功用。龚自珍步反复古派后尘,致力于冲破对个性的束缚,培养有独立思想情怀的英才。鲁迅则呼吁学习浪漫诗人拜伦,激发出一种中国从未见过、足以砸碎旧世界的革命激情。以上对诸多论情之说的新辨识,可以揭示出它们既彼此对抗又相互交叠、承继的关系,加深我们对抒情传统的认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9.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