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情

作品数:1114被引量:944H指数:1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殷学明杨慧芳王珂陈伯海杨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情志关系探析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106-111,共6页李慧杰 
“诗言志”与“诗缘情”作为中国古典诗学发展历程中的两大诗学观念,自产生以后就引起学界对“情”“志”两者关系研讨的热情。从诗学发展历程来看,“诗言志”与“诗缘情”观念产生于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语境,其中所指的“情”“志”有着...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学 情志 诗言志 诗缘情 中国文化精神 
披文入情,缘情悟理——部级精品课《将进酒》品赏
《语文教学通讯》2025年第1期60-63,共4页刘姝 
进行“古诗词诵读”的教学,可以采用“披文入情”“缘情悟理”的方法。即从诗词的语言入手,通过朗读吟诵,去想象描绘事物的形象或诗人的形象,沉浸于诗境之中,体味诗人的情感。高中生的理性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对诗词的理解会更为深入,在...
关键词:《将进酒》 审美教学 教学方法 
文艺审美意识形态的“物性”之思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5年第1期76-78,共3页李艳丰 
纵观中西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历史,可以发现,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艺理论与批评话语在探讨“什么是文学”这一命题时,多半是从人的精神情感、审美趣味或文艺的美学形式等层面界定文学的内涵。如中国传统“诗言志”“诗缘情”的情诗学,西...
关键词:什么是文学 批评传统 诗言志 诗缘情 西方文论 理论与批评 审美意识形态 美学形式 
缘事析理
《七彩语文》2024年第47期42-45,共4页查达权 
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抒情是诗词的主要功能。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言:“词家先要辨得情字。”但自唐宋古文运动以来,文体之间功能上的界限被打破,韩愈“以文为诗”,苏轼、辛弃疾“以诗为词”“以...
关键词:诗缘情而绮靡 唐宋古文运动 以文为诗 《文赋》 以诗为词 以文为词 刘熙载 词家 
《文赋》“诗缘情而绮靡”的内涵与诗学意义新论
《文艺理论研究》2024年第6期111-122,共12页蔡彦峰 魏小利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资助项目“魏晋南北朝阅读的转型与文学新变研究”[项目编号:17BZW084]的阶段性成果。
历来对《文赋》“诗缘情而绮靡”的阐释,多在抒情言志的诗学语境下进行,未充分注意到“情”字的广泛内涵,及“缘情”与“绮靡”的逻辑关系,因而仍有未惬之处。在“诗缘情而绮靡”的阐释中有两个重要的关键字:一是“情”字,先秦以来“情...
关键词: 内涵 缘情 客体 诗学意义 
“言之无物”之吊诡和苦心——读林东林诗集《出门》
《长江文艺评论》2024年第6期50-57,共8页草树 
林东林最新诗集《出门》的“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说与上一本诗集有什么不一样的话,这一本更松散,更迷离,更言之无物。”“言之无物”,不是林东林一个人的发明,杨黎在他的《杨黎说:诗》一文中也曾说:“诗啊,言之无物。”“言之...
关键词:诗言志 诗缘情 杨黎 言之有物 一本 诗观 诗集 
《聊斋志异》之“缘情”兴寄与“情缘”叙事
《蒲松龄研究》2024年第4期5-25,共21页李桂奎 
优秀的小说家之创作常基于诗词、史笔以及议论,使其小说文本兼具诗性之情、史笔之事、哲思之理。《聊斋志异》即是身兼诗人、词人、小说家多重身份的蒲松龄所创作的优秀小说集,既兴发于“缘情而绮靡”的诗性,又以叙述哀怨缠绵的“情缘...
关键词:情缘 缘情 夙分 传奇 凄美 兴寄 
缘情绮靡:湖湘派的创作原则
《文学遗产》2024年第5期38-49,共12页马卫中 
基于“骚心选理”的诗学宗趣,湖湘派讨论诗歌创作,强调“缘情绮靡”的原则。作为湖湘派的创始人和领军者,王闿运认为,缘情是诗歌创作的动机,而绮靡则是诗歌创作的方法。这是诗歌的文体属性所决定的。在王闿运看来,言志的《诗经》并非后...
关键词:湖湘派 缘情绮靡 王闿运 高心夔 郭嵩焘 
穿针引线,缘情品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探究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24年第20期22-24,共3页汪小红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全面改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教育 
别疏数与顺人情:论宋代民间家祭世数的变迁
《青海社会科学》2024年第5期187-198,共12页夏文登 葛焕礼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管理研究”(20BZS041);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北宋前中期经学传授形态研究”(2025-ZZJH-196)。
宋代家祭世数的变迁以大观四年为界限,此前官方因重建家庙制度形成了正三品及以上官员家祭四世或三世的规定,但对从三品及以下官员家祭世数并未有明文规定,民间则出现了士庶通祭三世的现象,甚至出现了祭及高祖、先祖、始祖的主张。大观...
关键词:宋代 家祭世数 大观四年 尊卑等杀 缘情制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