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尹传兰[1] Yin Chuanlan
机构地区:[1]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出 处:《文学评论》2024年第1期70-78,共9页Literary Review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研究”(17BZW0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新中国文论思想”脉络中“审美反映论”的发展可分为四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徐中玉、蒋孔阳、朱光潜、萧平为代表,关注美、美感与“形象反映”的关系,且开始反思文学反映论,虽未将“审美反映论”概念化,但为其出场作了思想准备;60年代“小阳春”时期,周扬、以群、王朝闻重视文艺的“自身规律”,促进了“审美反映论”的生成;1980年前后学界用审美论批判“工具论”,为“审美反映论”出场提供了时机,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系统论述了“审美反映”内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钱中文、童庆炳、王元骧深化“审美反映”研究,将其编写进文学理论教材,实现了“审美反映论”由美学研究向文学理论研究的跨界转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1.2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