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美育观的历史成因与发展脉络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霍运哲 姜羚 

机构地区:[1]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出  处:《黄河之声》2023年第22期4-8,共5页Song of The Yellow River

基  金:202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传统音乐文化的新媒体传播途径与策略研究——以苏州评弹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SJYB2305)。

摘  要:明清时期,受统治阶级封建文教政策的影响与市民阶级审美趣味的转变,民歌、小说、戏曲、书画等艺术形式得以蓬勃发展,与之对应的美育观先后形成,集中体现为道德教化与情感宣泄两大职能。明清戏曲美育观既有宋濂、刘基、方孝孺文学思想中道德教化思想的影子,也受李东阳、李梦阳、徐祯卿等人诗歌思想中“格调说”影响,在诸多戏曲家的创作探索中,高明的“教化观”、何良俊的“本色观”、徐渭的“主情论”、汤显祖的“至情说”、冯梦龙的“情教说”等戏曲美育观逐渐形成,集中体现于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并对后世戏曲创作影响深刻。

关 键 词:明清 戏曲 美育观 道德教化 情感宣泄 

分 类 号:J609[艺术—音乐]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