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光源
出 处:《今古文创》2024年第12期27-29,共3页
摘 要: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经典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经典的“洞喻”理论,表明人类世界包括感官世界和理念世界两层组成部分,并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两个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对自己所处的两种世界的认知与态度。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柏拉图的“洞喻”理论在后世文学创作当中经常得到应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这两部反乌托邦作品将这一理论进行了明确地印证与细致地呈现。柏拉图的“洞喻”对人类社会多方面发展都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由此,本文通过结合《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对柏拉图的“洞喻”理论进行分析,认识并总结其所具有的指导性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8.2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