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语、诗意、人生:从传统审美文化视角看《掬水月在手》  

Mirror Language,Poetry and Life: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ulture in Like the Dyer's Hand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任华龙 罗莹[2] Ren Hualong;Luo Ying

机构地区:[1]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2]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

出  处:《四川戏剧》2024年第1期95-99,共5页Sichuan Drama

基  金:2023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新时期高职院校彝族学生美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ZWH23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电影《掬水月在手》以诗性的镜头语言和视听效果,为观众讲述了诗人叶嘉莹的诗意人生。“诗词”贯穿全片但又不是简单罗列,全片借景抒情,但又不是意象的简单堆叠,而是情景交融的呈现、现实与回忆的交响。这部文学纪录片以诗词讲诗人,融合了人物传记电影和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有着散文形散神凝和诗词隐而不露的表情达意的表述逻辑,有着明显的中国美学思想特色。本文从中国美学的视角出发,立足影片及创作背景、采访、诗词文本等素材,分析其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的表意手法。

关 键 词:《掬水月在手》 中国审美文化 思想内涵 视听语言 叙事 

分 类 号:J952[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