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侯中军[1,2] Hou Zhongjun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10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101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22年第8期95-105,共11页MODERN HISTORY OF CHINA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藏顾维钧档案整理与研究”(项目号19ZDA222);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英国藏汇丰银行涉华档案整理与研究(1865-1949)”(项目号20&23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围绕孙中山伦敦蒙难事件研究这一课题,学界在孙中山进入清政府驻英使馆的方式上存有两种论点:一是绑架说;二是自投说。孙中山本人对自己进入使馆的方式,先是称被“绑架”,后改为“自投”。无论是“绑架说”还是“自投说”,均无法合理解释涉案双方的材料。如果把“政治犯不予引渡”规则纳入分析的视野,则从孙中山避难香港起的历史发展线索就比较容易得到合理解释,不但可以印证孙中山方面的材料,而且可以解释清政府方面的相关材料记载。为了推动革命宣传,改变处于困局中的反清革命,孙中山主动策划了自己被清使馆囚禁事件。通过分析两方的材料,可以认为,孙中山被囚禁于清使馆是一次有预谋的自投。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