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孙伟杰 Sun Wejie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22年第5期89-102,共14页
基 金:第6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8M631096)资助。
摘 要:“三十六天说”是道教诸多天界构成理论中最重要者。这一理论并非源自刘宋天师道经典《太真科》,而是肇始于东晋,受佛教天界观之影响,在中国传统“道一气”宇宙论的基础上,以灵宝经系“三十二天”为主体架构,同时将纳音理论中的“五方无数”、道教的“玄、元、始三无”“三清天(境)”以及上清经系的“九天”“三十六天”、天数“十二”等多种元素融汇其中。这些构成要素在东晋南北朝道经中已经出现,但尚未完成系统性整合。及至唐初,随着四种民天理论的定型以及三清天与三十二天关系问题的解决,“大罗天一三清天一种民天一三界天”的结构才趋于稳定,进而广泛流行并被不断修订。“三十六天说”是不断层累的产物,除主体架构相对固定外,后人在诠释时多有发挥,并在宋元适应性地增加对“玉皇”等新贵神格的对应。“三十六天说”可视作围绕其核心架构形成的一类天界理论的统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2.24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