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出 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4年第2期185-190,共6页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Music & Performance
基 金:2022年广东省教育规划课题“文化共生视域下广东民族舞蹈融入高校建设的转化研究”(项目编号:22GXJK251);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南岭走廊各民族传统舞蹈共生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3YJA760054);2022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文化生态视域下广东民间舞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GD22YYS06)阶段性成果。
摘 要:舞蹈作为以身体为载体对外界做出主观反映的表现形式,往往成为本民族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现象的镜像方式。排瑶长鼓舞形态是排瑶人在特定的生存生境下为求生存习得技术成为体化记忆后,在实践中产生觉知转换,即融入主体性意识而形成。随着瑶汉交往的不断深入,瑶族对汉族文化、耕作方式的认同促使身体技术再生产,从而促进舞蹈形态的再造。长久表演实践中养成的身体表演技术也促进了舞蹈承继中的身体再造和鼓王身份重建下的身体重构。当下地方舞蹈文化展演建立起传统与当代、地方与国家的互动关系,地方文化纳入国家化进程中,彰显地方在国家的重要位置。身体技术理论下的舞蹈形态研究对民俗舞蹈的传承带来一定启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6.13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