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钮俊卿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书法》2024年第4期181-185,共5页Calligraphy Magazine
摘 要:印章边跋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铜印,继之有隋“广纳戍印”,其印背凿款有“开皇十六年七月一日造”的楷体阴文。~((1))北宋有官印“新浦县新铸印”,印章背面刻有“太平兴国五年十月铸”的文字,~((2))但真正将印章边跋视作艺术形式,则是明代流派印诞生以后,才自觉地进入篆刻艺术创作的时代,款识的刻制逐渐走向审美。不过,这终究是初创阶段,边跋的形式依然单调,很多体现为记载年月、地点、受印人、作者署名的功用。即使至清代邓石如、吴熙载的时期,印边款式的刻制还是不够重视。到了晚清,出现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赵之谦,他以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努力拓展边跋艺术,并将自身的书画才情淋漓尽致地予以发挥,极大地延伸了篆刻艺术的宽度与深度。赵之谦之所以在近代印学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有着很多不寻常的过人之处,对篆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28.7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