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印章边跋浅析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钮俊卿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书法》2024年第4期181-185,共5页Calligraphy Magazine

摘  要:印章边跋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铜印,继之有隋“广纳戍印”,其印背凿款有“开皇十六年七月一日造”的楷体阴文。~((1))北宋有官印“新浦县新铸印”,印章背面刻有“太平兴国五年十月铸”的文字,~((2))但真正将印章边跋视作艺术形式,则是明代流派印诞生以后,才自觉地进入篆刻艺术创作的时代,款识的刻制逐渐走向审美。不过,这终究是初创阶段,边跋的形式依然单调,很多体现为记载年月、地点、受印人、作者署名的功用。即使至清代邓石如、吴熙载的时期,印边款式的刻制还是不够重视。到了晚清,出现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赵之谦,他以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努力拓展边跋艺术,并将自身的书画才情淋漓尽致地予以发挥,极大地延伸了篆刻艺术的宽度与深度。赵之谦之所以在近代印学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有着很多不寻常的过人之处,对篆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 键 词:篆刻艺术 赵之谦 邓石如 篆刻学 初创阶段 印章 创造性思维 过人之处 

分 类 号:J292.4[艺术—美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