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东东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出 处:《文艺争鸣》2024年第4期145-154,共10页
摘 要:“九十年代诗人”以中国的现代主义者自居,并大言不惭地宣称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他们手里得以最终完成,也就是说,他们自视为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最高峰。随着九十年代诗人迅速进入文学史被经典化,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为定论。然而,细致分析九十年代诗人及其诗学理念的来龙去脉,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有问题的命题。九十年代诗人的现代主义者形象,不仅是在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的话语协商中建构出来的——在与后现代写作的搏斗中得以现身或改头换面——他们自始至终也没有摆脱对其身上存在的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的指责。在笔者看来,这并非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诸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辩证,毕竟,两种话语经常处在相互缠绕状态,和九十年代诗歌的写作环境,即背后的社会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值得认真和严肃的分析。本文的目的并非单纯描述九十年代诗歌的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因素,而是试图通过这种分析,进一步认识九十年代诗歌的美学和精神实质,后者必须在诗歌与社会历史的“缝合处”才能够被认识清楚。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3.218.86